《中国经营报》创建于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成功,促进商业文明。是目前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资讯供应商。
自创刊以来,以其权威性、实用性、可读性皆备的鲜明特色,在众多经济类报纸中脱颖而出,迅速博行了读者的喜爱,并受到工商界广大经营者的关注。它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经济类报纸,也是版数最多、广告经营额涨幅最大的经济类报纸,全国三大经济类报纸之一。
逐渐发展为一个涵盖“《中国经营报》(周报)+《商学院》(月刊)+《职场》(月刊)+《China Economist》(英文双月刊)+以“CBCM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为代表的各类纵深产品+企业网站”的报业集团
其前身是《专业户经营报》《中国农村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具有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版面。本着为工商业者提供全方位经营参考的宗旨,《中国经营报》始终坚持权威、有益、实用、好看的办报方向;在报道内容上侧重政策法规阐释、热点行业动态和经营战略与战术分析;新闻视角独特,报道深入透彻是《中国经营报》的报道风格。
《中国经营报》设有新闻透视、新闻广角、营销新知、市场调查、与100名老板对话、企业管理、商务便利、健康生活、休闲旅游等版块以及证券、保险、物业、汽车、电脑、通讯等热点行业版面。
2009年2月,《中国经营报》全新改版;易有四象,持经达变;《周易》有云:“易有四象……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意即通过观察四象之变判定吉凶,做出决断。故又曰:“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持经达变,经是完整的思想体系,变是圆通地应对事物。持经达变则是应用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圆通地应对事物。 以己之识见、襟胸、决断,循机而动,相势而为。
而“经”者,亦《中国经营报》之谓也。一报在手,资讯、知识、决策依据俱览,从容应对当下经济之“变”与不确定性。
全新《中国经营报》以红、黄、蓝、绿四色“象之”,分别对应“经济大势”、“营商环境”、“智在公司”、“慧及人生”四大全新版组。
《中国经营报》由于读者定位准确,版面设置合理,《中国经营报》日渐成为众多新兴行业、实力企业展示自身形象,交流商业信息的高效传媒。中国经营报社推行广告代理制,每一位广告发布者都可以得到耐心周到的专业服务。
《中国经营报》由于读者定位准确,版面设置合理,《中国经营报》成为众多新兴行业、实力企业展示自身形象,交流商业信息的高效传媒。中国经营报社推行广告代理制,每一位广告发布者都可以得到耐心周到的专业服务。
《中国经营报》密切关注中、微观经营行为;坚持“经济新闻社会化、通俗化;经营问题个性化、人格化;商务住处实用化、服务化”的报道风格,坚持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商务服务。
《中国经营报》是中国有效发行量最大的经济类报纸,通过实施区域化的发行战略,发行网络分布全国240个大城市。自2002年1月起《中国经营报》的分印点由11个增至19个,每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杭州、福州、沈阳、郑州、武汉、西安、长沙、南昌、成都、南京、合肥等十九个城市同时开机印刷,发行网络遍布全国各主要沿海城市和发达城市。服务于中国的商务管理阶层,为读者提供资讯支持、知识支持、智慧支持是《中国经营报》倡导的编辑使命。《中国经营报》130万的商务型读者,不仅拥有旺盛的个人学习和消费欲望,对企业的经营和采购同时拥有建议权和决策权。
发展经历:
《中国经营报》诞生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在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实践者出谋划策”的办报方针,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从创刊之初四开四版、默默无闻的小报成为中国财经类报刊市场上深具影响力的“强势”报纸。
《中国经营报》以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服务于新时代经济生活中的主流人群,关注微观经营行为、重视市场运作,强调权威性、可读性与实用性结合是其鲜明特色。1996年《中国经营报》扩为对开16版并改为彩色印刷,其后为满足读者对财经资讯的需求,多次改、扩版,2003年1月起,《中国经营报》扩为48版彩色周报,并随报赠送四开48版月刊,力争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资讯服务。《中国经营报》的读者以男性为主占86.6%,平均年龄28.6岁,77.8%的读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六成以上的读者为企业界人士。
《中国经营报》的发行网络依托北京、遍布中国,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发行的经济类大报。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见证者,《中国经营报》一纸风行23年,不仅成功策动了中国的营销革命,而且也广泛而深刻地引导着中国的高端消费趋势。作为典型的商业实务报纸,《中国经营报》以商业实务和市场动态的把握见长。对市场商务、企业管理操作、市场变化关注较多。
《中国经营报》秉承其“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办报理念,并坚信思想在创造财富中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拥有68万余经销商受众和100多万的高档消费人群。读者是消费能力最旺盛的社会中坚阶层,最具建议权、决策权和集团购买能力的社会群体(商务人士/专业人士/职业经理);60万具有投资或再投资意愿的渠道型读者,广泛活跃在中国各个经济区域。《中国经营报》以内容、发行、广告、品牌推广为基本框架,实行“四轮驱动”式经营,以实现更多的信息平台组合。《中国经营报》的运作已不限于报纸的经营,图书出版、企业管理咨询、企业竞争力监测、《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报/《商学院》、《职场》、《经济学人》杂志、社会活动、网站等都已卓有成效。作为传媒界的翘楚,连续多年独家承办由中国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报业竞争力年会”,为中国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经营报》与清华大学合作,策划并组织专为中国职业经理人免费服务的“公益大讲堂”,组织“招商实战培训班”,对于提升招商圈的技战术水平有较大意义。为服务于全国投资型读者,《中国经营报》首开全国类报纸办展之先河,在北京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小项目投资合作洽谈会”。这不仅为企业解决了传播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也为与会的三万余投资者提供一个直接交流的机会。为满足企业渠道建设与投资者投资的需要,《中国经营报》于2005年6月6号创办《第1招商》,并针对优秀招商项目,陆续在沈阳、南京等地举办“中国经营报精品项目推介会”;以“招商实践”的形式邀请行销专家、项目方、投资方与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十多年始终秉承沉厚传统,无论传媒市场几经变迁,始终以其独特、务实的视角服务于新时代经济生活中的主流人群,关注经营行为,在权威性、可读性、实用性并重的理念下,彰显《中国经营报》的鲜明风格。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中国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于1950年1月创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和影响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及旅游、探险类杂志。该刊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万册。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亦在台湾、香港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8年7月,港澳繁体版以“中国名片”的姿态直卷全港。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出版。
2010年是《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杂志举办了重温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征集改变最大的地方、寻找60年传读的世家和“校园行知客”4样活动
《中国国家地理》在秉承保护地球、探索未知、推进文明的基础上,又涉及了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历史诸领域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重大考古发现,后旅游时代出行的理由,都市白领的生活方式,探险的经历,著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文化版图的胀缩等各种有趣的话题。
“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编辑记者”组成的策划采编队伍,使杂志融科学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成为中国高档杂志中的著名品牌。
《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本对外出售版权的杂志,成功地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现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日文版等版本)。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
商品评价去评价